HI,欢迎访问空港工业园区智慧园区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首页>科研机构对接>科研机构对接详情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家蚕

  • 依托单位:西南大学
  • 专业领域: 家蚕基因 主要服务行业:服装制造业
  • 联系人:黄路生 联系方式: 023****51683 登录后查看
  • 联系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 研究方向:“家蚕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蚕桑资源与实验生物系统”、“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

人才队伍

姓名 学历 职称 人才类型 研究方向

向仲怀

博士 教授 家蚕 家蚕遗传育种与家蚕基因组学

何宁佳

博士 教授 蚕桑分子生物学 蚕桑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包括桑树优质性状的分子机制和网络调控;桑树资源及其染色体进化以及桑树活性物质的研究

夏庆友

博士 教授 家蚕分子生物学 家蚕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 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进行家蚕品种改良和素材创新等

周泽扬

博士 教授 微生物学及家蚕分子生物学 1) 家蚕微孢子虫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运用微孢子虫的基因组数据,对微孢子虫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如侵染、增殖、垂直传播,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蚕桑病原微生物检测与防控。以蚕桑重要病原微生物为对象,以解决蚕业重要问题、解放生产力为目标导向,建立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研发快速、特异的检测产品。基于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开展抗性素材创建、生物防控等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微生物资源及次生代谢研究。主要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宏基因组学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从不同生境筛选、纯化、改造微生物,

鲁成

博士 教授 家蚕资源 主要从事家蚕资源、遗传育种和功能基因研究

王翊

博士 教授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 基因组学,大数据处理,数据库和软件开发

程道军

博士 研究员 昆虫激素信号转导 1. 家蚕内分泌激素的合成调控与信号转导通路 2. 家蚕内分泌激素对幼虫组织生长与凋亡及成虫器官分化与发育的分子调控 3. 果蝇高糖模型建立及糖脂代谢平衡调控

刘同宝

博士 教授 生物学 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

何华伟

博士 教授 蚕丝新材料开发 1. 蚕丝蛋白的合成与调控 2. 家蚕生长发育性状调控 3. 蚕丝新材料开发与利用

刘春

博士 研究员 蚕丝纤维 家蚕丝蛋白的合成调控及蚕丝纤维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家蚕重要突变基因定位克隆及突变机理研究

刘仕平

博士 研究员 非编码RNA与基因调控 (1)家蚕非编码RNA的鉴定、表达、产生机制和在家蚕重要器官、组织和细胞中的调控功能;(2)蚊子非编码RNA调控与病原媒介昆虫的防治;(3)非编码RNA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联合调控机制;(4)非编码RNA在细胞凋亡、组织溶解和再生中的调控功能;(5)非编码RNA与分子免疫

徐汉福

博士 教授 动物遗传学 (1)家蚕分子遗传操作技术。整合或利用转基因、RNAi、GAL4/UAS、CRISPR等工具,发展基因特异表达、定向编辑、时空转录调控等分子遗传操作技术。 (2)家蚕丝腺发育调控机制。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基因互作等技术方法,鉴定调控家蚕丝腺发育的关键候选基因,解析其功能及分子调控机制。 (3)家蚕丝腺生物合成素材。利用丝腺特异高效表达系统,开发功能性重组蛋白生物合成素材,探索丝腺生物合成素材在组织工程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童晓玲

博士 教授 家蚕 1.遗传与发育生物学。主要以家蚕为对象,研究重要性状的遗传与分子调控。以家蚕突变遗传资源为材料,重点研究胚胎致死、翅发育缺陷和雌、雄性特异性不育等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分子病理机制,寻找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控的理想靶标。 2.鳞翅目昆虫分子进化。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转录组、功能基因组、基因编辑等多种手段,以家蚕、野蚕为研究对象,并与蝴蝶等其他鳞翅目昆虫做比较,研究基因-发育-进化等生命本质,尤其关注家蚕重要驯化性状的分子基础解析。

潘国庆

博士 研究员 微孢子虫 1、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组成与病原演化、病原侵染相关因子以及其诱导的宿主应答。 2、微孢子虫检测的新方法。微孢子虫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动物,包括经济昆虫、虾、蟹、鱼以及人类,一共发现有9个属17个种的微孢子虫可以感染人,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和免疫缺陷的病人。建立现代的分子检测方法对于快速、准确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3,昆虫肠道微生物的演化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这是我感兴趣的一个新研究方向。肠道微生物共栖于昆虫肠道应该已有超过4亿年的历史,昆虫肠道微生物

代方银

博士 教授 动物遗传学 1.资源生物学。维持和发展家蚕基因资源库,致力于家蚕多样性生物资源、新突变基因的发掘和创造,深入研究家蚕突变基因资源的遗传基础;进行家蚕资源的分子评价和实验动物化研究;研究家蚕资源的新用途,开展家蚕特优资源的分子育种研究。 2.动物遗传学。研究家蚕性状的遗传构成、遗传规律、基因的相互作用,定位家蚕新突变基因;充分利用家蚕经典连锁图谱信息、分子连锁图谱信息、基因组精细图信息等,进行家蚕遗传图谱的整合、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鉴定;综合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研究家蚕重要简单性状和复杂遗传性状相关基因、形成

赵萍

博士 教授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与功能基因组 蛋白质组与代谢组 蚕丝蛋白功能与性能改造

赵爱春

博士 研究员 蚕桑遗传工程 蚕桑遗传工程、桑抗逆生理生化、桑食药用多元化利用、品种选育和分子生物学等蚕桑基础应用研究

崔红娟

博士 教授 蚕丝生物材料 1. 干细胞生物学与转化 2.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发生 3. 蚕丝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

潘敏慧

博士 教授 家蚕 家蚕细胞凋亡与周期调控、家蚕病理学与蚕病防控

程廷才

博士 教授 家蚕分子免疫 基因组与表观基因组学;家蚕分子免疫与分子生物学

杨丽群

博士 教授 家蚕 家蚕和小鼠疾病模型的建立;家蚕及小鼠血液和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从事医学基础研究肿瘤干细胞生物学以及昆虫干细胞等发育及细胞生物学领域

赵二虎

博士 副教授 蚕桑 蚕桑副产品的医药研究,模式生物与转化医学

包佳玲

博士 副教授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

曾其伟

博士 副教授 桑树 1、桑树细胞分裂素类激素的功能研究 2、桑属分子分类修订 3、桑属遗传再生体系构建

王菲

博士 副教授 家蚕 以家蚕为模式生物,对先天免疫的分子机理予以解析,侧重于对免疫信号通路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王根洪

博士 副研究员 家蚕营养利用 基于昆虫-植物互作机制的家蚕营养利用及害虫防控研究;家蚕抗病抗逆分子机制研究;动植物遗传工程

沈以红

博士 副研究员 家蚕 1 家蚕重要经济性状(中肠抗性、蛋白质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研究 2 家蚕育种与良种繁育

李春峰

博士 副教授 家蚕生理 家蚕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主要从事家蚕转基因和病原微生物诱导的宿主反应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田

博士 副研究员 昆虫微孢子虫 昆虫微孢子虫和人兽共患微孢子虫及其宿主(家蚕、小鼠等)为核心材料,从事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病原侵染与宿主应答机理、检测防控研究

李志清

博士 副研究员 表观遗传调控 1. 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和羟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结构动力学、RNA甲基化、小分子和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等。通过对组蛋白修饰相关的复合物如Polycomb蛋白家族和Trithorax蛋白家族的研究来分析其对家蚕胚胎早期发育基因表达与细胞分化的影响。 2. 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周期调控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现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等分离。利用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研究家蚕分散型着丝粒染色体在分裂期的赤道板排列和分离机制。 3.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研究Ubiq

林英

博士 副研究员 家蚕激素调控 主要从事家蚕激素调控、变态发育和嗅觉味觉等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野蚕资源的收集和家蚕突变资源的创建及突变基因的鉴定等研究工作

查幸福

博士 副研究员 家蚕 家蚕性别决定基因的鉴定及其网络调控;家蚕性染色体构造特征、进化及基因表达特征;以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蒋亮

博士 副教授 家蚕抗病毒免疫 家蚕抗病毒免疫和抗逆机制及分子育种,通过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遗传学等方法研究家蚕与病毒的互作机制及环境对家蚕的影响机制

马三垣

博士 副研究员 基因组编辑 基因组编辑和3D基因组研究,致力于家蚕新型遗传操作技术的开发、蚕丝纤维的形成机理及其遗传调控、和家蚕规模化突变体库制备

梁九波

博士 讲师 植物及植食性昆虫互作 利用桑树及其取食昆虫(家蚕等)为模型,研究植物及其取食昆虫互作机制;桑树乳汁活性成分的鉴定及合成通路解析;宿主植物microRNA与取食昆虫基因表达调控

韩民锦

博士 助理研究员 家蚕 以家蚕为模式,研究转座子的进化和功能以及在家蚕驯化过程中的影响

郭鹏超

博士 副教授 结构生物学 1)昆虫激素合成通路的研究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利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解析昆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三维结构及催化机制;并基于关键酶的结构进行抑制剂的筛选和设计,为害虫防治提供新途径。2)基于家蚕丝腺发育的调控创制免烘茧素材。研究蛋白酶与抑制剂在丝腺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并基于调控网络,利用转基因手段创制新型免烘茧家蚕素材。

龙梦娴

博士 副教授 蚕桑 蚕桑病原微生物

胡海

硕士 高级实验师 家蚕基因资源 家蚕基因资源的持续保存和研究

董照明

博士 副研究员 蚕丝活性成分 1. 蚕丝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应用。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鉴定蚕丝中的活性成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测定蚕丝成分的多种活性,阐释蚕丝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开发和利用蚕丝活性成分,制备个性化、多功能化的蚕丝产品,拓展蚕丝在生物医学材料和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2. 高性能丝纤维的开发与应用。利用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生产高性能蚕丝纤维,并对其结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与普通的蚕丝进行比较分析,阐释蚕丝成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评估其经济效益与应用价值。

陈鹏

博士 副教授 家蚕细胞凋亡 主要从事家蚕细胞凋亡、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王鑫

博士 助理研究员 蚕丝 1. 蚕丝成纤机制。 2. 蚕丝性能改良。

韦俊宏

博士 讲师 家蚕病原微生物 1. 家蚕病原微生物与微生物资源利用 2. 家蚕转基因抗病品系的创建

何松真

博士 讲师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主要以家蚕为对象,研究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和遗传机制。以家蚕突变体为材料,重点解析昆虫黑化、囊泡翅等性状的病理与遗传基础,探究昆虫体色保守调控位点功能基因的作用机理。研究重要基因功能,寻找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控靶标

产业内其他机构